建言献策 首页   >   2025全国两会   >   建言献策

两会能源之声

字号:
发布时间:2025-03-15    信息来源:广发体育

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 智能化、无人化是煤矿深部开采发展方向

煤矿深部开采向智能化、无人化方向转型是提升安全、效率和可持续性的重要路径,但需系统性推进技术与管理的协同创新。对此,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推进技术创新与装备升级。建议研发高精度地质超前探测技术与智能感知决策系统,结合AI预测地质风险,同时开发井下自适应导航系统,实现无人设备自主避障与路径优化。此外,应研制耐高温、抗电磁干扰的液压支护机器人,推广无人化综采工作面,应用5G远程操控技术,优化开采方案,降低试错成本。二是构建信息基础设施与数据生态。建议部署矿用5G专网与本安型光纤传感系统,确保深井通信与数据监测的高效与安全。同时,建立矿山工业互联网平台,统一数据中台,打通设备数据流,利用数字孪生技术优化能效,实现“采-掘-运-洗选”全链条的智能化管理。三是推动管理模式与制度创新。建议推动“少人巡检+远程集控”模式,设立地面智能调度中心,变革组织架构。同时,制定井下机器人安全认证标准与智能化采掘工艺国家标准;开发绿色协同开采技术,如采空区地热发电、二氧化碳封存与矸石回填等,实现负碳开采,促进煤矿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强化人才支撑与技能培训。建议实施技能重塑计划,建立“智能矿山工程师”认证体系,培训矿工掌握新技能。推动产学研深度协同,开设智能采矿专业,联合企业成立矿山机器人实验室,定向培养算法工程师与机电一体化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煤”战略等,为煤矿智能化转型提供人才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中民: 防范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风险

碳排放双控工作不能搞“一刀切”,不同地区在不同的时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可能更有利于全国的发展和碳中和目标的达成。为解决这一矛盾,需要持续探索:一是从全局出发,充分考虑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目标和责任分配方案,在此基础上,加强中央与地方的沟通协作,形成合力;二是要加强政策与市场的衔接,动态调整政策目标的分解,在政策执行早期,可以考虑学习我国碳排放权市场配额分配的经验,执行先交易、后发放配额的方式;三是可借鉴欧盟等国际经验,在考虑地方行业特征、资源禀赋差异基础上,激发地方主动性,实现国家碳市场和地方管理的有机结合,鼓励各地根据自身优势主动参与低碳转型。

此外建议,加强对难核算的关键行业的排放原理、基础参数和基础现状进行研究,避免由碳核算不清带来的管理混乱问题。如化工行业原料用能的碳元素,部分转化为二氧化碳排放,也有部分固定在终端产品中。而化工行业往往产品多元、产业链长,难以形成统一的方法体系,需要做好企业层级的核算后支撑行业、区域的碳排放核算。

全国政协委员 哈尔滨电气集团董事长曹志安: 全面深化改革激活经营主体活力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提出“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在后续工作中全面深化改革:一要坚持在服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推进改革发展。坚决把企业自身发展融入服务国家战略,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优化资源配置、健全体制机制,用好“两新”政策、加大“两重”投入,在服务强国建设、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坚决扛起使命责任。二要必须坚持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中推进改革发展。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高质量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全力为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创业发展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最优化配置,更加注重以高质量供给引领需求、创造需求,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制度保障。三要必须坚持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推进改革发展。坚持“四个面向”,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全力打造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更好地促进人才、技术、数据等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全力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四要必须坚持在增强企业内生活力和动力中推进改革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时俱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解放思想中健全市场化经营管理长效机制,持续推动效率效益同步提高、资产质量与运营水平同步提升,实现以价值创造为中心的内涵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董事长宋海良 加快构建系统化、高效化、智能化新型能源体系

当前迫切需要加快建立更加系统化、高效化、智能化的新型能源体系,这对于支撑新能源高效可持续发展,夯实新能源产业优势,培育发展绿色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首先,要加快建立高效化智能化新型能源供给体系。目前风光发电占比远低于装机占比。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多元化开发利用和多品种耦合发展,提升新能源开发利用集约化规模与效率,以此减少对进口油气的依赖,保障能源安全。其次,要加快形成高效化智能化新型能源消费体系。我国终端能源消费中电能约占28%、热能约占7%,其他主要是化石能源。像冶金、化工、航空等领域,电能替代难大,这便需要我们统筹推进电能替代、绿色燃料和原料替代,以实现能源消费深度脱碳。再者,要加快破解能源系统调节能力不足的突出问题。“十五五”期间全国风光装机将超过最大用电负荷,我们亟需在充分挖掘存量调节资源潜力的同时,加快布局系统化综合化的储能系统,并有效应对和缓解供需空间逆向分布进一步加剧的问题。最后,要加快构建完备的高效化智能化新能源产业链。我国风电、光伏产业链全球领先,但绿色氢氨醇等新能源多元一体化转化利用技术有待突破,且总体产业规模有限。因此,需要加快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与布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