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范
首页 > 新闻中心 > 广发故事 > 典范
【最美广发人】深耕在创新的田野
他是领导眼里的“顶梁柱”,有困难顶得住,总能用小创造发挥大效益;他是同事口中的“急先锋”,有问题冲在前,总能帮老问题找到新方法。他就是丹东电厂燃料部机务班长沈季国。
小试牛刀,尝到努力奋斗的甜
“我2008年刚一入职就学会了现场维护消缺的技术,那会儿认为自己什么都会、特了不起,现在想想都觉得幼稚可笑。”回忆起年轻气盛时的自己,沈季国连连摇头。
沈季国的态度从骄傲自满转变为谦虚谨慎,是因为他参加了一次SR1堆取料机轮斗减速机大修。在那次大修中,班组始终无法找出故障原因,而受邀前来的专家很快就找出故障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这让沈季国感到自己之前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此后他便开始恶补理论知识和前沿技术。
2009年冬天,刚刚转正的沈季国开始负责汽车采样技改项目,因厂家设计问题,采样头调试出现严重故障,设备险些脱轨损毁,施工单位急得“直挠头”,施工人员连忙联系厂家技术人员,但也未取得良好进展,沈季国觉得自己小试牛刀的机会来了,便暗下决心要攻克这个难关。
根据对项目的理解,沈季国针对问题展开深入检查,经过查、看、测、比对一系列流程下来,他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果断建议厂家对采样头增设三项机械结构,彻底弥补了采样头设计的缺陷,最终成果也在大连电厂得到推广应用。
首次尝试创新改造便大获成功,这不仅令电厂的老师傅们对沈季国刮目相看,而且让他在兄弟单位同行中“火”了一把。“那次创新改造之后的成就感是实实在在的,不是之前的那种自我感觉良好,从那时起我就立志要做一名勇于创新的技术工匠。”沈季国说。
大显身手,攻克提质增效的难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沈季国对工作更有信心了,他开始把目光聚焦到通过创新改造实现提质增效上。为了收集自己的灵感,他总是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在路上、车上甚至是吃饭的时候,只要想到了什么好点子,他就立刻拿出本子记录下来,这个本子像是一本“武功秘籍”,见证了他从新手到高手的蜕变。
2020年下半年,面对燃料价格高涨的局面,提质增效需求急迫。为了降低发电成本,丹东电厂加大经济煤种掺烧比例,炉前配煤一般采用皮带配煤、煤仓配煤、煤场配煤等方式,其中皮带配煤堆取料机受下级皮带出力影响,只能减半负荷运行,上煤量小、效率低、入炉煤质不均等问题严重影响锅炉稳定运行,进而制约了机组灵活性调峰和深度配煤掺烧。
面对更大的难题,沈季国主动请缨加入攻关小组,通过深入观察、反复研究,发现输煤系统中SS-6、SS-7伸缩头装置空间布局“有机可乘”,便合理利用空间及灵活特征,自主设计“分流挡煤板装置”,改变伸缩头装置运行方式,使燃煤定向、平均分流至两个落煤管内,实现燃煤次级皮带的均匀、高效掺配,彻底解决燃煤掺配不均、锅炉低负荷燃烧不稳、输送设备运行低效等技术难题,填补了炉前燃煤掺配技术的空白。
此项技术改善了炉前不同煤种混配质量,突破性实现了机组全时段、全磨组、全工况的炉前配煤掺烧,使配煤掺烧工作得到了深度挖潜,经济煤种年掺配比例由32.78%提高至49.42%,直接节约燃煤成本达6484万余元,该项目最终获得辽宁省职工技能大赛第一名。
带领团队,画大创新改造的圆
丹东电厂为沈季国搞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沈季国也逐渐成为丹东电厂创新工作的一张“亮丽名片”。但随着创新改造的深入,他觉得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应该带领更多的同事一起开垦创新改造之田,为电厂的经营发展添砖加瓦。
2020年,在电厂的大力支持下,以引导青年员工学本领、提素质、勇攻关、创佳绩为目标的沈季国职工创新工作室应运而生。在沈季国的带领下,工作室坚持“发现问题就是成绩,解决问题就是创新”的思维导向,以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为载体,强化日常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筑牢输煤现场安全防线。
2021年,沈季国带领工作室积极申报技改、双创项目,力促合理化建议应用实施,开展了粉尘综合整治技术革新、导料槽延长、集尘系统技改等项目,输煤现场的扬尘污染得到了改善,同时加装工业水伴热装置,新增煤场喷淋系统,冬季煤场自燃防控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2022年,沈季国又开始为工作室寻找“外援”。针对长距离皮带机拉线开关无法定位这一问题,沈季国带领工作室积极与辽东学院创新创业中心联合研发了智能拉线开关报警系统,可以及时通过声光提示报警地点,可视化展示开关故障位置,及时排除设备故障,极大地提高了检修效率。
从一个人到一帮人,从一帮人到一群人,一个创新改造的同心圆在丹东电厂越画越大,推动了电厂科技创新量质提升。
扎根生产一线十六载,沈季国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和创新进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展现了广发燃料人的精神风采。未来,他还将带领工作室的成员,在创新的田野上越走越远。
文字:丹东电厂 王浩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