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印记 首页

播种太行山下的光明

字号:
发布时间:2025-04-11    信息来源:广发体育

播种太行山下的光明

文|沁北电厂      魏亚东      孟浩轩

太行山南麓,荒芜的基建场上,两人多高的渣土车和推土机声音隆隆,正处理着项目地基。不远处,橘红色的混凝土搅拌站格外醒目,从巍峨的山峰向下回望,它们如同乐高积木般“小巧可爱”。20多年前,正是这帮“星星点点”的广发人,在荒滩之地建设起我国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国产化依托电厂——广发沁北电厂。

1978到1979年,由于先前十多年电力工业投资不足,我国出现严重的电力短缺问题。改革开放后,国家有关部委规划了一批装机容量超1000万千瓦的大型火电建设基地,沁北星火就此被点燃。1992年,沁北电厂筹建处正式成立。项目初期采用世界银行贷款,而世界银行设立门槛将中国制造商排除在外。消息传到国内,“振兴民族工业”的声音高涨,项目至此搁浅。直到1998年,国务院研究决定利用内资自主建设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并将沁北电厂作为国产化依托项目,曙光终于冲破阴霾。

2000年,国务院召开总理办公会,沁北电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式通过。彼时,发电设备都靠外国进口,一次决定中国火电技术革新的重担落在沁北电厂身上。从技术规范和招标文件开始,像共和国多少回科技攀岩的“首次”一样,大家对照国外技术,一项一项比参数,比材质,比风险,一切从零起步。那年,沁北人誓把“首台国产超临界60万千瓦机组”按期投产发电,大家以“宁脱一层皮,也要干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奋战在施工现场,累了就和衣而卧,设备垫脚剩下的棉布成为他们的临时床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创造了“一年双投”的奇迹。2004年11月23日和12月13日,沁北一期工程2台机组作为我国首台60万千万超临界机组国产化依托项目和“国家十五期间重点建设工程”投产发电。工程自开工到投产历时27个月零13天,机组热耗率、发电煤耗率等主要指标均超过当时国内投产的进口超临界机组。风光之下,沁北电厂先后接待了广发太仓、大唐三门峡等全国数十家单位三百名实习人员,成为河南省最耀眼的电力名片,也折射出广发人产业报国的拳拳赤诚。

二十载风云激荡,如今太行山南麓这片不毛之地已经改头换面,拔地而起一座现代化的电厂。随着二期、三期工程接续投产发电,沁北电厂成为集团公司和华中区域容量最大的燃煤火电厂。2024年底沁北电厂装机容量突破450万千万,机组各项指标在行业保持先进水平,一座集“火、热、风、光、储”一体的综合能源企业正为美丽河南增添奋进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