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教育基层行
首页
珞璜电厂:念好绿色转型“生意经”
长江之畔、主城之滨,坐落着西南地区装机容量最大的火力发电厂,也是距离重庆市中心最近的重要电源支撑点——广发珞璜电厂。面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命题,珞璜电厂转变发展思路,以第二批主题教育为契机,精研绿色低碳“产业账”,培育产业新优势,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念好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生意经”。
细算污泥发电“生态账”
“今天还有多少辆?”珞璜电厂污泥处置中心生产负责人蒋万东,正指挥着一辆辆满载市政污泥的接卸车依次倒入仓口。每天都有60来辆这样的卡车,卸下近1200吨的生活污泥。
这些来自重庆市各区的污泥,经过脱水干化、磨制成粉,送入炉膛高温焚烧,生成的绿色清洁电力最终被送至千家万户。“这污泥看似不起眼,其中的生态账算起来可不简单。”珞璜电厂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玖斌介绍道,“燃煤耦合污泥发电不仅实现了污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规模化处置,保护三峡水库水质,减少土地资源浪费,每年还可增加绿色电量约4600万千瓦时,节约标煤1.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万吨。”
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作为老牌火电厂,珞璜电厂扎实推进主题教育,深学笃用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将“以学促干”深化至转型发展领域,将“做城市污染物的终结者”作为抓手,打造污泥处置中心扩建项目,用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最过硬的作风担当“长江上游责任”。
“电厂党委瞄准市政污泥缺口,全力争取扩建项目。为了做大这块蛋糕,我们可花了不少力气。”王玖斌说,一方面,有别于一期项目抢跑建设的优势,各家企业都拿出方案参与竞争;另一方面,出于污泥调度的考量,倾向于将两个污泥消纳点在南北各建一个。面对项目推进中的困难,电厂党委明确“领先”就是最大竞争力的思路,各部门通力合作,积极对接重庆水务集团,确保设计领先;推动项目进度尽可能靠前,确保建设领先;发挥一期项目优势,持续优质做好污泥消纳工作,确保服务领先。
2023年9月27日,扩建项目试运行顺利结束。珞璜电厂以实干争效,高质量推进2023年底综合验收工作,将市政污泥年处理能力提升至40万吨,达到重庆市城市生活污泥产生量的三分之二,成为重庆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实现火电厂“劣势”变“优势”。
拿下绿色能源“第一桶金”
放眼山峦叠翠间,片片灰墙之上接连铺就着深蓝色的光伏板,阳光照耀时仿佛光点熠熠的海面。“2023年我们仅用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建成了两个分布式光伏项目,在两家企业、5栋厂房屋顶上搭建了超16000块光伏组件。”珞璜电厂新能源基建办公室党员刘杰略带自豪地分享道。
面对重庆地区光照资源相对匮乏、多山少平地、森林覆盖率高的资源禀赋,珞璜电厂党委因地制宜,与工业园区企业协商完成既有建筑的绿色化改造,在其闲置厂房顶上加装太阳能光伏板,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通过充分发挥厂房屋面资源和土地资源集聚化的关键优势,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助力工业园区绿色能源多能高效互补。
“尽管各方都积极配合,但在施工过程中我们仍遇到了不少麻烦。”珞璜电厂新能源基建办公室负责人汪亮说,同一个施工平台,高峰时期需要协调的单位超40家,三四个工程队伍同时施工,车辆往来、器械牵引、人员流动,容不得一点马虎。“为了保障各个环节不出差错,我们成立了‘红岩’共产党员突击队,队员们轮流值守把控工程进度,节假日也不例外,遇到设备吊装等重要工作更要靠前旁站。”汪亮介绍道,“吊装作业常常只有1小时不到的窗口期,为了让项目推进井然有序,我们每天晚上都把第二天工作安排精确到分钟级,以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节点。”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珞璜电厂以主题教育成效推动企业发展,不仅按期发出了广发在渝企业“第一度”光伏电,且发电效益大大超出预期。两个光伏项目年发电量可达620万度,为这座火电厂的职工勾勒出绿色能源多点开花的美好未来。
挖掘发展领域“人财”
对照成为“效益效率领先的综合能源服务公司”的企业目标,电厂在新能源发展方面的人才捉襟见肘,珞璜电厂党委书记、副总经理郝杰勇直呼“等不得”。一方面,屋顶光伏二期项目开工在即,仅凭之前的几人团队是远远不够的;另一方面,随着污泥耦合发电、供汽供水市场不断拓展,“盘子”越做越大,人员紧缺问题也更加突出。
如何解决转型发展面临的人才接续问题?电厂党委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主题教育调查研究重点课题之一,通过座谈访谈、调查问卷等形式摸清差距、制定措施。
“人才就是企业的财富,建立起各专业后备人才梯队,才能确保企业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不会‘摔跟头’。”郝杰勇介绍道。电厂党委聚焦绿色转型,根据调研问题逐一设置对策。缺人?成立工作专班,将新能源办公室调整为发展办公室和基建办公室,吸纳更多有干劲的年轻人加入到新能源发展领域;缺经验?新老人员一对一结成“师徒”,相关培训立马“安排”,人员轮流前往项目现场实战“练兵”;缺资源?奖惩实施细则火热“出炉”,相关制度不断完善。如今,转型发展领域已拉起一支27人的大部队,实现了人才建设与项目建设的“双向奔赴”。
山间的光,泥化的火,在珞璜电厂党员职工队伍中凝聚成巨大能量,通过一次次的“绿色加法”,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发展优势,让电厂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之路愈走愈宽广。
摄影:珞璜电厂 单战